网文内容

  你这孙悟空头上为什么还要戴着个箍?

  面对这个提问,顾群业回答:其实我们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个箍,就是我们自己看不到而已。艺术家的工作,就是要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显化出来。

  他介绍的是自己作品《塗龙记》核心形象的创作理念。乍看上去,这个形象很像《西游记》中大家熟悉的那个孙悟空,头上戴个金箍,但又长了长长的尾巴。

  顾群业把这个形象称为“龙”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形象很陌生。这又不由不让人张大嘴巴:这是龙?龙怎么长这样?

  我管它叫龙。龙为什么不能长这样?顾群业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回答这个疑问。

  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“0531潮流大展”上,顾群业作为特邀艺术家,带着这个以“龙”为核心元素创作的系列作品参加。

  顾群业自我介绍,自己是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和创作的。他现在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,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
  在艺术创作方面,他敢于领风气之先。2006年,顾群业进入数字绘画创作高峰期,《化石》《融·绘》《I,ROBOT》等都可归类于数字绘画作品。从2009年起,他热衷于新媒体艺术创作,《偶像》《殉道者》等大量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。

  至于“龙”的形象的构思,实际上早在2006年就已经着手。从那时起,他开始把“龙”作为一个个人IP形象进行创作。到今天,他的“龙”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文化IP。

  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,我们能看到这个IP下的各种各样的“龙”。这些龙与我们通常印象中龙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
 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屡屡出现的一种动物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对龙的解释是:“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大致意思是说,龙这种动物,在鳞虫类中排在第一,可隐藏也可显露,还能粗细长短随意变化,春分时飞上天空,秋分时则隐入深渊。这里对龙的描述相对比较抽象,人看过这段话之后,很难依照这些描述勾勒龙的大致轮廓。

  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“鳞部”中录有“龙”的条目。其下解释说:“按罗愿《尔雅翼》云:龙者鳞虫之长。王符言其形有九似:头似驼,角似鹿,眼似兔,耳似牛,项似蛇,腹似蜃,鳞似鲤,爪似鹰,掌似虎,是也。其背有八十一鳞,具九九阳数。其声如戛铜盘。口旁有须髯,颔下有明珠,喉下有逆鳞。头上有博山,又名尺木,龙无尺木不能升天。呵气成云,既能变水,又能变火。”显然,与《说文解字》相比较,宋代罗愿《尔雅翼》中所记载的龙的形象就生动多了,根据文中“九似”,人们大致能在脑海里描绘出龙的模样。

  之后,李时珍又引用称:“《小说》载龙性粗猛,而爱美玉、空青,喜嗜燕肉,畏铁及菵草、蜈蚣、楝叶、五色丝。故食燕者忌渡水,祈雨者用燕,镇水患者用铁,激龙者用菵草,祭屈原者用楝叶、五色丝裹粽投江。医家用龙骨者,亦当知其性之爱恶如此。”从这里所引《小说》中的记载可知,中医用到相关药物时,也要注意考虑龙的好恶,以免药性冲突,影响药效发挥。李时珍特别引用此文,加以提醒,足以显示龙的传说在民间影响之大。

  这些记载或解释,又与民间关于龙的描述和龙的传说互相印证。小时候,我听老人“说呱”(讲故事)时,听到过很多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。秃尾巴老李就是一条神龙,只是没了尾巴。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,行侠好义、惩恶扬善,能让当地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不仅在我省的即墨、莒县、文登、诸城等地流传甚广,也在东北等地广泛传播。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民间文学类别中,“秃尾巴老李的传说”榜上有名。

  民间关于龙的传说虽多种多样,但龙的形象相对比较稳定。一提到龙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种驼面蛇身、头顶鹿角、身披鳞甲、腾云驾雾的样子。

  顾群业创作的“龙”,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与往常大不一样的特别形象创造?取名“龙”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?这些不一样里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内涵?这个文化IP的前景如何?

  显而易见,在构思与创作方面,顾群业那些关于心目中的“龙”的理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,其造型方法也是中华传统造物、造型体系中的经典手段。

  这个“龙”最典型的特点是将孙悟空和狐狸的形象融合。“这个形象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、工作中自己生长出来的,代表着我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看法、认识。然后,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。”顾群业说,“我创作的这个形象,是魔鬼的角、外星人的眼睛、狐狸的尾巴,还戴着一个孙悟空的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