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光明时评】

  作者:张金尧 苗英振(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,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)

  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,新时代新征程,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,突出办学特色,深化改革创新,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,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,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,深刻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闻院校的职责使命,明确了办学治校、育人育才的根本要求,为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、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
 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。新闻院校肩负着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、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,新闻院校的教学水平、育才质量,决定着新闻传播人才供给质量,进而影响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成效。近年来,中国传媒大学等新闻院校积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,深入践行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,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。新闻院校要努力适应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,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、师资队伍建设,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,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、人才供给的有效性,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,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  聚焦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。如果脱离这一根本要求,人才培养将出现方向上的偏差。要强化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的协同联动,推进供需对接,建立新闻媒体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基于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布局,调整专业结构、学科体系,以中国新闻工作实践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,注重课程体系设置,加快新闻传播学科教材建设,努力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自主培养新闻传播人才。探索推进订单式、定制化培养新闻传播人才,进一步明确培养方向、教学内容、考核目标,在专业培养、能力塑造上更好促进供需匹配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史教育,让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奋斗历程,传承党的新闻事业红色基因,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风范,涵养家国情怀、精神品格,自觉服务党和人民需要。

  当前,新的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,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媒领域应用普及,给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,也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、人工智能,变化的是媒介和形式,不变的是内容。厘清内容、形式、媒介之间的关系,有助于更好促进学生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养成。内容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,内容创作生产能力是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专业素质。坚持内容为王,注重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性,以创新创意、选题策划、新闻写作、产品制作等能力培养为根本,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,中外人文交流更加深入,国际传播职责愈加重要,跨文化沟通能力、对外传播素养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。重视语言能力培养,开拓学生国际视野,加强国外话语体系和受众习惯教育,培养他们知内知外的能力,敢于善于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。当前,掌握全媒体技能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必备条件,应积极研究跟踪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,重视其在媒体领域的应用,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理念、新的技术,努力掌握新的新闻生产创作工具手段,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。

 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课堂,更是文化传承、精神赓续的殿堂。新闻院校要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,弘扬教育家精神,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,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塑造学生品格、品行、品味的“大先生”。新闻工作实践性强,学生既要在课堂上学习,又要在实践中历练。一方面,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到主流媒体跟班学习和锻炼,增强实践经验,推动媒体业务骨干到高校授业解惑,传授实践经验,提高专业素质培养效果;另一方面,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和平台,推进媒体和新闻院校技术、平台、资源共享,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锻炼提供良好条件,鼓励他们锻造过硬素质、过硬本领、过硬作风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10月21日 15版)